产品详情

正德玉故事第二篇: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内容详情

正德和田玉研究中心

作品解读:
本件玉雕作品《清月致雅》由新疆和田玉籽料雕刻而成。和田玉夹生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绵延的昆仑山脉山岩中。和田玉原石经过自然的地质运动和冰川运动等长期的剥解为大小不等的块。和田玉碎块经过雨水雪水冲刷流入河,随河流流入水中,称为和田玉山流水料,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经过玉龙喀什河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作品背景是一座逶迤的青山,这座山不是很高,但是峭石嶙峋、秀丽多姿。山上长着枝繁叶茂的苍松翠柏,山脚处一块巨石之下,有一座隐蔽的洞府,圆形的格子窗,精雕细刻着纤巧的窗棱。洞府前不过数步宽的院落里种着几株翠绿的芭蕉,大片芭蕉叶随着微风翩翩起舞,叶茎上开着几朵淡红的小花。
蜿蜒的松枝掩映在小窗前,窗外安置着一张鼓形小桌,两位老者正坐在桌旁闲谈。这两位老者都是长眉鹤发,长髯飘洒在胸前,看上去似已百岁上下。坐在右侧的老者额头纹路很深,似乎更年长。他的左手放在桌上,右手做着手势。左侧老者眯着眼睛,右肘支在桌上,手捋长髯。两个人似乎时而谈天说地,时而一起倾听仙乐。庭外的小路通往山下,沿路生长灵芝和其它一些奇花异草。
洞府旁边不远处有一座拱形小桥,桥上的栏杆排列均匀,一泓清流自山间汩汩而出,顺桥洞流向山下,清澈的河水流淌至一块平坦的石板上,泛起道道涟漪。“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大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一诗描写的清丽的山中秋景,如今仿佛呈现在了眼前。小桥旁边是一座凉亭,亭外石凳上端坐一位美丽的千金小姐,这位女子眉清目秀,发髻高挽,身着薄如蝉翼的长衫,双手捧着一只长箫,正在低头吹奏。小姐的身后站立着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孩,这是她的丫鬟,恭敬地服侍着小姐。银色的月光透过山顶的松枝,照在丽人身上,照在清波之上,照在山石之上,一切都溶于静美的月色之中。
在宁静的月夜里,借着青石碧水,箫声更显深沉幽远。天空中的明月如玉盘高悬,玉雕家又以晶莹的美玉雕刻月夜景色,尽显月色幽雅,观之令人忘却尘劳。这件玉雕作品玲珑剔透,层次分明,表现出了山谷的幽深、明月的清雅,又巧妙地借助玉石的黄皮,表现出了花草的多姿多彩和景物的明暗变化。作品所表现的似乎是古人安宁的山居生活,又仿佛是别有洞天的世外仙境。


寓意阐述:
人生在世,既要有不畏辛苦的勤劳精神,也要有享受美好事物的雅兴。大道至简,人的生活简单一些、人的心灵简单一些,就越是能享受快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人们符合自然的生活状态。现代生活物质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心绪难免浮躁。但是,尽管时代变迁,天上的明月依旧美好。人在忙碌之余,不要忘了欣赏眼前美景。这件玉雕作品,会将你带到世外桃源,让你耳目尽彻。


背景分析:
这件玉雕作品名为《清月雅致》,那么何为“雅”?汉代文献《毛诗序》中说:“雅者,正也。”可以说,无论是艺术、习俗或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言行,符合中国传统、正统文化对人的品格要求就是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是中国人的雅事,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人们喜爱的雅事,那就是赏月。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人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明月是美好的象征,也是诗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诗经》中,有一首歌月怀人的《月出》,描写了一位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大意是说: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好端庄。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诗人所遇、所见不同,笔下的月景也是形态各异,有的忧伤、有的美好。本件玉雕作品《清月致雅》所刻画的,更像是唐代诗人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的月景。杜牧曾在扬州为官时,和淮南节度使判官韩绰是志趣相投的好友。后来杜牧回长安供职,想念扬州友人,写下《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明月映照在江南二十四桥,幽幽清夜,美人在何处教人吹箫?诗中的“玉人”,也许是对韩绰的戏称,也许是扬州一位美人,不管怎样,杜牧笔下的月色清丽俊雅,意境优美。此件玉雕古意盎然,如梦如幻,我们从玉雕中看到了“玉人吹箫”的雅致,似乎听到了悠缓的箫声在月夜山林间回荡。


| 相关机构
人民网                       中国美术家协会                    北大文化书法网                     北京正德书画院                    环球文化网                     作家网
光明网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大观网                     中国艺术收藏网                    贸讯网
人民艺术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13161866060